5409亿元“蓝色产值”背后:深圳现代海洋产业链全面起航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7.8%。在这一新风口下,上海、天津、深圳、广州、青岛等沿海城市纷纷推出新的举措,力争在新一轮
近日召开的广东省工作会议上,深圳市在交流发言中披露:2024年全市总产值达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同比增长5.8%。目前,深圳已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建成各类涉海创新平台86个,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将其视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正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则指出,深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尤为关键。“深圳是国家明确提出的两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与上海并列,且排序位居其前。在全国1.8万公里大陆岸线中,深圳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滨海城市,在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宋丁进一步指出:“深圳如何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乎产业升级,也决定了其能否在全球海洋经济版图中占据领先位置。”
深圳正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与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定实施“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战略,持续深耕海洋工业,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涉海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创新型新锐企业。
为强化战略引领和系统谋划,深圳市出台多项顶层设计文件。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已制定并实施《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及《深圳市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系统明确海洋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与发展路径。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深圳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市科技创新局设立海洋科技专项,并相继发布《深圳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专项资金申报指南》《2025年深圳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对核心技术领域给予资金倾斜,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为打造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深圳正稳步推进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体化建设。同时,市海洋发展局联合相关部门和区域,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深圳国际海洋研究院落地,持续提升城市海洋科研能力和国际合作水平。
在产业生态优化方面,深圳积极建设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市海洋发展局介绍,深圳已启用首个开放水域测试区,为小型智能船舶、水上运动装备及海洋监测设备等海洋智能装备提供试验服务。同时,支持大鹏新区发布《大鹏湾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计划》,率先开放土洋、畲吓湾海域作为试验区,打造可持续的海上创新试验场景。
2024年,深圳海洋经济九游体育官网总产值达5409亿元,得益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
在传统海洋油气领域,深圳大力支持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实施南海东部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实现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稳定产量超200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及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成功在流花油田二次开发项目中投产,并双双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在新兴产业方面,深圳聚焦落实“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通过设立产业专班、按月调度机制,全面统筹产业发展。市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深圳积极招引苇渡科技、山东滨海新材料、欧卡智舶、云洲科技等重点涉海企业,持续推动绿色智能船艇、水下机器人等重点方向发展,并牵头编制《游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水下产业培育实施方案》。
同时,深圳深入贯彻“20+8”产业集群部署要求,组织开展可燃冰、深海采矿等未来产业前瞻研究,积极探索具有引领性和战略性的海洋经济新赛道。
为推动产业加快落地,深圳不断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市海洋发展局利用中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负责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在深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推进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此外,深圳还制定配套政策,支持海洋机构落户、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服务平台组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也在提速推进:深圳湾生态科技园已挂牌设立全市首个“海洋产业专业园”,福田区也正打造深圳首个“海洋+”多业态总部与产业集聚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保障与服务支撑。
在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深圳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过去依赖的传统二维海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海洋资源开发需求,一度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深圳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起海域分层立体利用的新机制,走出一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
针对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多主体、重叠式用海需求的现实挑战,市海洋发展局率先启动改革攻坚。
在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对全市100多个用海项目进行系统剖析,同时走访兄弟沿海城市开展调研座谈,最终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海域使用立体设权方案。2024年4月,《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关于推进海域使用立体设权的通知(试行)》正式出台,对立体设权的原则、适用范围、论证标准、审批程序、产权登记和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作出明确规定。
为确保政策有效落地,深圳还同步印发了《深圳市海域使用立体设权技术指引》,为宗海位置图、界址图、平面布置图、立体示意图及宗海界址点坐标表等技术文件的编制提供操作指南。
目前,该项制度已成功应用于地铁13号线号线及小梅沙海洋游憩公共设施等多个重点项目,为用海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立体设权制度的推行,深圳的海域管理实现了从“平面化”向“三维化”的跨越,不仅释放了海洋资源潜力,也显著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与精细化管理水平。
面向全球海洋治理新格局,深圳正加快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参与度与话语权。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将进一步强化国际红树林中心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联动机制,系统实施“红树林+海洋”行动计划,高标准推进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和深圳海洋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国际科技与政策合作方面,深圳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支持本地涉海机构参与“海洋十年”行动计划,拓展在全球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
深圳还在海洋产业合作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深化与中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船级社业务合作,推动其参与绿色智慧航运、船舶检验检测等行业标准制定,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建设老挝巴沙鱼现代渔业产业园,并支持企业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布局渔业基地,构建面向全球的蓝色经济网络。
在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上,深圳支持仲裁院、国际海事可持续发展中心等机构与国际行业组织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海事仲裁和调解的专业能力与国际影响力。产学研联动方面,深圳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组织海洋科技大会、深海与极地合作论坛等活动,并积极引入APEC国际海洋会议、国际深海科学与技术大会等高端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的交流、展示和转化应用。
此外,深圳还将持续擦亮国际性展会品牌,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渔业博览会等活动市场化、高质量举办;借助港澳“超级联系人”优势,深化与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同时,深圳也将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以及葡语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与人才交流,构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