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深耕“藍色寶庫”向海洋要新質生產力
“如果把海洋看作一個國家,那它將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今天,無論國內外,沒有人再討論要不要發展海洋經濟,而是用這樣一句生動的話來強調經略海洋的重要性。
我國高度重視海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近期,在國務院批復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青島、天津、深圳、大連、寧波、廈門、秦皇島等城市被賦予現代海洋城市的城市性質和定位。這些現代海洋城市,無疑就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和行動主體。
海洋是青島最鮮明的特色和優勢,青島海洋生產總值穩居國內城市第三位。新征程上,建設現代海洋城市,努力在海洋強國建設中“打頭陣、當先鋒”,青島必須把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作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動力,加快產業更新,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空間資源等,是巨大的資源寶庫,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二空間。未來海洋城市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將各種海洋資源“為我所用”。
深耕海洋這個“藍色寶庫”,我國每天都有新進展。今年一季度,我國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13.8%,海上風電發電量、新增並網容量同比分別增長1.4%、41.6%,全國海洋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5%,其中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5.7%……這些增長的數字背后,蘊含著這樣一個發展邏輯:隨著陸地資源供應日趨緊張、發展空間相對局限,海洋逐漸成為破解資源瓶頸、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重要載體。
與內陸城市不同,海洋城市以其臨海的地理特征,在匯聚陸海雙向資源與空間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如果說傳統的海洋城市依托“魚鹽之利、舟楫之便”發展起來,通過發展港航、旅游等海洋產業,實現了生產力提升,那麼,在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張、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持續提升的背景下,融合“現代城市”和“海洋城市”發展目標的現代海洋城市,則要求進一步加強陸海統籌能力,持續擴大海洋資源開發的空間范圍和領域,加快培育海洋經濟新增長點。
青島漁業“大國重器”不斷上新,推動海洋漁業從近海向深遠海邁進,就是拓展海洋資源空間的一個生動例証。日前,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和養殖工船2.0版——15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2-1”從青島出發,會師浙江舟山海域,在海上聯合開展大黃魚等名優魚種養殖。通過不斷拓展海洋空間資源,青島推動我國“藍色糧倉”更加豐盈。
青島海洋油氣、海洋生物等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層層遞進。“青島造”我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深海一號”項目投產﹔“青島研”我國首個以南極海藻為原料的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BG136進入臨床二期試驗……得益於擴大了海洋資源開發的空間范圍和領域,青島海洋經濟不再隻局限於“得魚鹽之利,享舟楫之便”,而是朝著向海洋要能源、要藥物等領域深入拓展,海洋產業由此不斷做優做強做大。
近年來,青島海洋發展加快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藍邁向深藍。今年3月,青島印發《關於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全面推動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明確提出打造“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強調加強深海、大洋、極地科考裝備和基礎設施及科研平台建設,開展深海“冷泉”“熱液”生態系統前沿研究,加大海底礦產、天然氣水合物、生命遺傳等深海資源探索發現力度。
當前,深遠海和極地資源開發不斷深入。青島正加快拓展海洋資源開發空間,走得更遠,進入更深,搶佔深海開發產業賽道,向海洋要生產力、求增長點。
今年5月30日,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一期首批正式並網發電。該項目是我國首個漁業融合發展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項目,項目分二期建設,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光伏發電與水產養殖深度融合,實現“一地兩用、漁電雙收”。
作為我國目前開放海域最大的漁光互補示范類項目,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有力表明,青島在不斷拓展海洋資源開發空間范圍和領域的同時,還加快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促進海洋產業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轉變,推動海洋經濟量質提升。
這是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的必然路徑。現代海洋城市作為“現代化先行”的海洋城市,要想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重要節點作用,必然要在海洋開發方式上實現轉變,提升海洋開發能力,佔據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說到底,在海洋地理空間上走得遠、進得深,只是第一步﹔隻有持續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才能更好地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青島在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上下功夫,涌現出一批代表性成果。例如,打破國際壟斷,實現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的制備及產業化﹔以螃蟹殼為原料研發的“術益紗”,是國際唯一用改性殼聚糖研制成功的體內可吸收手術止血材料﹔研發的“高效、寬頻、高可靠氣動式波浪能轉換裝置”項目,使波浪能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利用真正進入產業化階段……
在加快培育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青島的海洋科學研究也更加強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高效協同。2024年,青島海洋領域共有5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海洋領域獲獎數量的50%。這其中,像中國海洋大學牽頭完成的“海水養殖魚類精准營養技術體系構建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都直接服務於海洋資源開發利用。
面向未來,針對“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青島更是直接規劃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的路徑:聚力突破海洋裝備制造業,提升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自主配套水平,努力打造總部型產業基地﹔積極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著力降低淡化成本,拓展淡化水應用場景﹔大力發展海洋新能源產業,聚焦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洋能等領域,加快海洋新能源多元化開發利用步伐……
聚力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並舉,實現海洋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現代化。
日前,青島藍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2025年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這是青島堅持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並重的又一重要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加快經略海洋步伐,同時持續加大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約2300公頃,修復海岸線約110公裡、海島5個,不斷拓展市民親海空間,支撐海洋文旅等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青島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優良(一類、二類)面積比例達到99%,海洋生態環境保持穩定。
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青島正在加快建成城海相融、人海和諧、生態優良的標杆城市。
海洋的連通性、流動性、開放性,決定了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面對。在推動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方面,作為我國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宣示地,青島持續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打造國際交流密切的現代海洋合作示范城市,實現合作共贏。
今年2月,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會在青島召開,閉幕式上發布《青島宣言》,明確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增強海岸帶韌性科學治理工具包的全球需求。今年6月,由駐青院所海洋一所牽頭研發的全球海洋綜合治理工具包——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在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特別會議上發布,向全球用戶免費開放,共同應對海洋城市面臨的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系列挑戰,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眼下,青島正加快建設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經濟發達、海洋人才集聚、港口航運世界一流、海洋生態環境優美、海洋文化繁榮、海洋國際交流活躍的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也就是說,青島現代海洋城市的建設,包含海洋科技、海洋經濟、海洋生態等各級海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建設不斷拓展攀升並形成顯著優勢,共同促進這座海洋城市向“現代化”邁進,推動青島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在國內形成示范和引領作用。
毫無疑問,青島具有這種“引領型”的底氣和能力。瞄准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將其作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動力,青島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層層遞進、步履鏗鏘。(李勛祥)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九游体育官方平台九游体育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