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发布新增物种6423个
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单位22日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名录)。2024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55364个,其中物种141484个,种下单元13880个。《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封面。生物物种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分类单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物种名录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程度的基础数据,只有本底清楚了,才有可能更好地进行研究、保护并做出相关决策。为了摸清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科学回答中国“有多少物种、有什么物种”的问题,支撑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经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每年以年度名录的形式发布。与2023版名录相比,2024版名录新......
印度西部德干地盾坚硬的熔岩流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图片来源:GERTA KELLER谁杀死了恐龙?自从几十年前科学家在墨西哥湾发现一个巨大的陨石坑以来,答案似乎很简单: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同时尘埃遮住了太阳,导致全球气温骤降。但这颗小行星并不是当时
在距离地球几乎130亿光年远的遥远宇宙中,潜藏着一类特殊类型的星系。由于尘埃的遮蔽及距离我们太遥远,这类星系如此暗弱以致于哈勃空间望远镜也难以发现它们。借助美国宇航局的斯皮泽红外空间望远镜才首次发现四个这类超红星系。天文学家虽然可以描述这类新“物种”成员的特征,但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它们如此之红。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虽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一些野生植物仍面临灭绝的风险。为遏制生境退化和片断化加剧趋势,防止野生植物物种灭绝,我国率先提出了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有关数据显示,在陆地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0.37%的海南岛上,野生分布维管束植物3900种,占全国已知种类的12.5%,乔灌木树种占全国总数28.6%,药用植物达3100多种,约占全国的30%,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而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十年间,海南共有200多个物种
原文地址: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重要经济海藻江蓠科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精子囊枝的江蓠科新物种,并命名为“曾氏江蓠”(Gracilaria tsengii Xu Le
据英国国际广播电台在线版报道,英国南极考察处一研究小组发现,在越来越多人踏上南极洲的同时携带了很多非当地物种,而这些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彻底改变已被孤立数百万年的南极生态系统。 该小组通过持续多年的研究发现,一种来自格鲁吉亚南部地区的昆虫——摇蚊在南极西格尼岛上大量繁殖。这种蚊可能是通过研究
原文地址:月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利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多元化数字平台,通过打造旗舰物种数字IP、生态科普宣传、创意公益等系列举措,推动公众参与美丽中国
5月22日是第二十三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以旗舰物种拯救保护为抓手,持续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近年来,我国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
原文地址:近日,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开展长江中上游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调查时,发现极度濒危灭绝物种——野生疏花水柏枝种群。 这些野生疏花水柏枝种群
一项日前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显示,一个基因控制人类面部的大部分发育。同样的基因也参与了狗的驯化——这表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驯化了自己。这一发现成为证明人类是自我驯化的有力证据之一。意大利米兰欧洲肿瘤研究所的Giuseppe Testa介绍说,经过数代繁衍,人类已经进化出不那么具有攻击
动物多样的社会组织,是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不同环境辐射适应的结果。重层社会(MLS)以家庭形成社群的模式,具有很高的社会化程度,是灵长类社会系统演化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这种社会系统在仅非洲狮尾狒、阿拉伯狒狒及亚洲的金丝猴代表的少数灵长类物种。其起源、进化历史和功能是了解动物行为和进
昨日,一名济南网友@SUN山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在济南黄河大桥北3公里处路西沟内发现了一种紫色花朵黄色花蕊的植物,民间植物爱好者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银毛龙葵,是一种被禁止或受控的杂草,但目前还没有得到专家的证实。 黄河北发现疑似外侵物种 网友说这叫银毛龙葵 “济南黄河大桥北
中国研究人员28日在新一期开放期刊《Zookeys》上报告说,他们在中国四川省洪雅县和重庆市缙云山分别发现两个蜘蛛新物种。它们的体长在1毫米左右,小小的头部与超大的身体不成比例,而且结的是三维立体的球形网。 四川大学副教授林玉成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枢强报告说,两个蜘蛛新物种均隶属
暗棕色的“伞面”、布满鳞片的“伞柄”,这是一朵样貌特殊的蘑菇——舟山市普陀区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中发现全球新记录种“普陀条孢牛肝菌”,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真菌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taxa》上。据介绍,调查组去年10月在普陀区悬山岛一处简易公路边坡发现几个个体极小的牛肝菌子实体。研究团队对标本进行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鹏与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少英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横断山脉田鼠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刘少英、张鹏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博士后王晓云(现
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当日正式在线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以下简称2023版名录)。2023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48674个,其中物种135061个,种下单元13613个。生物物种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分类单元。一个国家的物种名录不仅直接反映国土上物
据央视财经11月14日晚间消息,近日,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港海关在中山港口岸的进境原木中,截获拉丁蠊属蜚蠊种,为全球首次报道的新物种。图片来源:央视财经视频截图中山港海关、珠海保健中心病媒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山港口岸对一批自法属圭亚那进口的原木进行联合检疫时,截获一头蜚蠊,现场关员迅速取样送实验室鉴定
近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贡管护分局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时,惊喜地发现有成群的珍稀濒危物种菲氏叶猴的活动影像,这是菲氏叶猴在高黎贡山福贡段的首次亮相,同时也刷新了我国菲氏叶猴种群的纬度最北分布。“菲氏叶猴种群在高黎贡山中段被发现是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的又一新成果,
食蟹海豹在南极冰下寻找下一顿美食 南极帽带企鹅照看企鹅小宝宝 海底发现一堆红色海星 一条座头鲸潜入水下 一位研究小组成员在冰冷海水下发现一个巨大的海绵 鲜艳的海蜘蛛在岩石上如此行走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12月1日宣布,世界首份有关南极洲海洋与陆地动物目录
物种形成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中演化而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生殖隔离的过程。然而,在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物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可延缓甚至逆转种群分化,因此这种物种形成模式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同域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对世界各国造成越来越强烈的冲击, 目前已成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更是成为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环保部统计数据称全国共有45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中国传统美食食材的大闸蟹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解析了叶海龙(leafy seadragon)拟态特征形成的进化和遗传学基础,基于基因编辑技术阐明了其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下海龙科物种适宜栖息范围的演变趋势。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中国
原文地址:中新网长沙3月3日电 (张雪盈)重建世界纬度最低的朱鹮种群,构建国内最大的麋鹿自然野化种群,营造全国面积最大、株数最多、海拔最低的银杉人工林……2022年,湖南省18种“十四五”
物种形成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中演化而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生殖隔离的过程。然而,在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物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可延缓甚至逆转种群分化,因此这种物种形成模式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同域
日前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2010年濒危动物名单”。名单显示,面临危机的动物种类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种,33%的动物种类面临灭绝危险。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此次调查公布的名单,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有灭绝危
北京时间1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科学家对一种常见蝴蝶的种群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它们原来属于一个全新的物种,而且拥有非常特别的基因组构成。俄罗斯圣彼得堡动物学研究所的昆虫学家兼演化生物学家Vladimir Lukhtanov和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昆虫学家兼化学家Alexander Da
物种形成(speciation)研究作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近年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The Marie Curie SPECIATION Network, 2012)。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理解和保护,因此在近二十多年以来的研究
在自然界中,从微生物到人类的很多物种都表现出惊人的聚集成群的现象。同种生物倾向于聚集形成一个紧密群体是非常重要的生存策略,有助于觅食,共同抵御外敌,提升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及增强群体决策等。从无序的个体到高度有序的群体结构的涌现是重要的生命过程,也是理解动物的群体行为起源和稳定机制的重要前提
5月8日,国际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研究组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赵方庆两个研究组合作,对我国褐家鼠及姊妹种——大足鼠的基因组比较研究的成果(滕花景/张瑶华/石承民等,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