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将出台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实施意见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预计年内出台实施
5月24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组织举办了生物医药产业对接洽谈活动,组织国信集团、山东蓝色基金等6家投资机构,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科院海洋所等4家驻青药物研发机构,黄海制药、正大制药等17重点企业以及高新区、即墨区等专业功能区开展了生物医药产业对接、成果合作洽谈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了生物医药领域政产学研金加强合作,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来自全市近20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参加了洽谈活动。
洽谈会上,华仁太医等4家企业推介了产品及经营情况,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3家研发机构发布了最新科研成果,国信集团机构等介绍投资意向,双方就企业股权、产品经营和研发成果合作进行认线家研发机构的成果引起了投资机构和参会企业的浓厚兴趣,达成了进一步合作对接的意向。
近年来,本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快速发展,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修正药业、华大基因、国药医疗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特别是随着“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深入实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批海洋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关键时期,海洋药物聚集开发和批量产出态势明显,日益引起社会资本、知名药企的高度关注。这次参会的国信集团、城投集团、巨峰科创、山东蓝色基金等机构都有意进军生物医药产业。这次对接洽谈活动,搭建了供需双方交流对接、研产合作的高端平台,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对接合作打下了基础。
对接洽谈会上,还进行了海洋生物医药制造业联盟交流对接活动,为加速青岛海洋生物医药制造业中心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何?记者会后采访获悉,经过多年发展,本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新药研发、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创新药物、生物制品、仿制药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具有明显优势,青岛日益成为国家重要的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018年,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45户,今年以来,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研产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一季度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8.6%。
重点企业增势强劲,黄海制药、正大制药、易邦生物工业产值均实现15-30%以上的增长,实现利税均进入全市工业企业利税前30强行列。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医用材料、海洋保健品等)生物制药、高端医疗设备、海洋功能健康食品等领域开展一批重点项目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突出抓好38个、总投资44亿元重大技改项目和29个、总投资125亿元新建项目,重点推动总投资60亿元的山大中美科技产业园、15亿元的黄海制药三期等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目前,中美山大国际创新园、汉普森手术机器人、修正(青岛)海洋科技谷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阜丰集团生物制品、国药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进入土地征用阶段,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加快积聚。
重点园区加快建设,2007年,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唯一海洋特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崂山区作为基地核心区,聚集了黄海制药、银色世纪、蔚蓝生物、博益特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高新区蓝色生物产业园、中德生态园、中国(即墨)健康产业先行区等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的园区相继规划建设,成功吸引杰华生物抗病毒一类新药、华大基因海洋库、修正药业海洋科技谷、康立泰药业白介素—12一类新药等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入驻。截至2018年底,高新区已集聚150多家医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修正(青岛)中国海洋科技谷、国药医疗器械、海王医疗及诊疗设备制造产业园、阜丰集团生物制品基地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本市。计划总投资近百亿元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呼吸用药、骨科材料、心内耗材等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谈。深圳海王医疗服务和质子设备、中国生物抗体药物、成都奥泰医疗核磁共振、苏州同心医疗磁悬浮人工心脏等一批在谈项目加快推进。深圳海王医疗服务和质子设备有望近期签约。
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制定《关于加快“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对海洋药物研究机构在平台建设、研产合作、基金设立、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目前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正待市委常委会审议后下发实施。另外,按照市领导要求,正在研究制定从临床、生产、营销覆盖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预计年内出台实施。
研产合作顺利实施,引导推动正大制药、黄海制药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海洋药物研产合作,推进海洋药物的研发进程和产业化步伐。
全力做好全球健康论坛大会招商招展工作,争取省工信厅支持,专门下发通知,组织全省医药企业参加论坛大会。目前全市已有25家企业报名参加,展览面积1400平米。
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存在哪些问题?记者采访获悉,产业生态不够完善,全市缺乏服务产业发展的GLP(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机构)、CRO(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服务机构,企业开展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新药研发试验需要到北京、上海等进行。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精准支持政策缺位。
研发成果进展缓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的抗老年痴呆新药历经20多年、投资20多亿元,才于2018年通过三期临床、等待上市。杰华生物研发的抗乙肝新药“乐复能”也历经18年研发、投资10多亿元。目前海洋药物研发成果众多,但无一进入临床,最快BG136抗肿瘤药物也需要2019年才能进入临床一期。
市场开拓有待强化,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4+7带量采购、单病种核算等医保政策,对药品销售带来了巨大挑战。即使进入医保目录创新药,也面临床应用的瓶颈。杰华生物抗乙肝新药“乐复能”就面临着在医院临床应用的诸多困难。
下一步有哪些举措破解问题?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制定政策措施,出台《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在平台建设、研产合作、基金设立、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政策支持,支持知名药企与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年内,力争BG136抗癌症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制定加快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建立覆盖从临床试验、产业化、项目建设到市场营销全链条的扶持政策。
开展招商引资,对在谈项目加快签约落户步伐,力争年内深圳海王集团、国药中国生物、步长制药、成都奥泰医疗核磁共振设备、苏州同心医疗磁悬浮人工心脏、军医科学院蛋白新药、辉瑞制药医疗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投资过百亿元重大项目落户。
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程,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推进,推动黄海制药、正大制药等企业力争年内完成4个品种的评价认证工作,其它5家企业加快品种的研发工作,尽快完成上报材料。2022年前全部完成评价品种。
全力做好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的招商招展工作,确保辉瑞制药等2个签约项目、正大制药等25家参展企业如期顺利完成预定工作任务。同时围绕大会生物医药路演项目开展对接洽谈,力争4个项目签约落户本市。
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以突破发展生物医药、培育壮大医疗器械、加快布局精准医疗为主线,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搭建智能超算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推进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医械融合解决方案在临床诊断、影像识别、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打造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研产基地进程,全年生物医药实现产值力争增长20%以上。
外国人在啤酒节|“最大挑战是高峰时段,但很享受这种挑战!”国际志愿者首次亮相啤酒节九游体育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