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在红瓦绿树间有一座“会航海”的研究所
你是否畅想过,在蔚蓝深海的万米之下,科学家们是如何破译海洋的秘语?浪涛拍岸的轰鸣里、礁石沉默的纹路间,藏着解锁深海迷宫的密钥。当你走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家教育基地,便会看一代代海洋科研人怀揣赤子之心,以科考船为笔、以海水为墨,在辽阔海域绘制着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
碧海蓝天间,红瓦绿树掩映一隅,一座承载着中国海洋科技梦想的科研殿堂,巍然矗立七十五载。从黄渤海之滨到深海大洋,从实验室到科普课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这片孕育海洋强国梦想的热土上,续写着崭新的华章。这里不仅涌现出一批批海洋领域优秀科学家群体,更淬炼出“耕海探洋拓洪荒、科技报国育栋梁”的卓越学风传统,成为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当之无愧的精神高地。
唯有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才能让“科技报国”的信念薪火相传。作为新中国首个国立海洋科研机构,海洋所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史。
先后有十六位院士,曾在海洋所工作或学习。从童第周、曾呈奎等奠基者的拓荒探索,到胡敦欣、侯保荣等当代科学家的创新奋进,一代代海洋人倾注毕生心血,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胸怀祖国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协同攻关的协作精神以及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
在祖国的科研长空中,这群以生命为笔的科学家,用执着与忠诚描绘出海洋科学发展的壮阔画卷。童第周院士以“事业需要的是手,而非嘴”的箴言,将对科学的执着与对国家的赤诚,凝刻在每一次实验的笔触里。曾呈奎院士“耕海泽农”的信念,让海洋科学的根系深扎大地,滋养出产业与学术的双重繁荣。毛汉礼院士擘画全国海洋普查的战略蓝图,以翻译著作搭建起学科基石,引领中国海洋科学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刘瑞玉院士用“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的热忱,编著出“里程碑式”巨著——《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让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光芒闪耀世界。秦蕴珊院士在“看海的浪漫”与“出海的艰苦”交织中,构建起中国大陆架沉积模式,那句题写在汇泉湾畔的“科学与艺术 在山下分手 在山上会合”的字幅,至今回响在科研协作的征程上。张福绥院士将海湾扇贝从异国引入华夏,以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掀起海水养殖的浪潮,让科研之花结出民生之果。
胡敦欣院士“从严治学”的坚守,郑守仪院士六十载深耕有孔虫研究的专注,侯保荣院士攻克海洋腐蚀难题的坚韧……科学家们坚守着同一份初心,共同编织出中国海洋科学的经纬。那些手稿里的演算、实验室的灯光、大海上的航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照亮后辈的火炬——这火炬中燃烧的,是“把论文写在浩瀚大海上”的信仰,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也是跨越时空、永不熄灭的科学家精神。
海洋所的优秀科学家事迹先后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全国党建成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心向党、科技自立自强”全国弘扬科学家精神展览,5位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协老科学家采集工程,300余位科学家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和突贡专家”“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工匠”“青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优秀个人表彰。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新时代海洋人的奋进之路。
2022年,海洋所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占地300余平米。海洋所所史馆陈列展品200余件,内容丰富,涵盖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每年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者逾1万人次。
所史馆专设“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和“科学家精神”三大专题版块,着重展示科学家群体作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科技强国建设的奉献者、高尚思想品格的践行者以及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想要打开海洋科学的大门,探索那些不容错过的研学瑰宝,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无疑是必访之地。该馆珍藏有世界级珍稀标本、模式标本及各类海洋生物标本共计87.3万件,约占我国海洋生物标本总量的60%,其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之首。
馆内最早采集的标本可追溯至1889年,见证了海洋科学的悠久历史。这些标本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类别,包括海藻和红树等海洋植物以及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对外展出的主要场馆为珍贵标本室和极地标本库。
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标本馆每年线人次的访问者,涵盖不同年龄层次,尤其是儿童及大中小学生。同时,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带领参观者走进海洋生物标本馆,认识和了解海洋生物,受众高达200万人次以上。此举在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助力全民海洋科学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科普中国”网站等丰富资源,标本馆构建了专业的网络宣传平台,并精心组建了“专家团队”和“博士实践团”。每年定期开展“科普六进”系列公益性讲座及科普活动,赢得了公众的赞誉。在中国科学院公众开放日期间,标本馆策划并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验室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广泛关注。馆内不仅拥有优质的场景式教学体验,还配备了完善的实地参观考察硬件设施。
正在建设的古镇口园区新展馆,精心规划了深海探索主题展厅。通过生动展现“科学号”科考船探测深海的壮观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科研一线的拼搏氛围。
每年5月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月”已成为海洋所的文化符号。青岛二中的学生们在童第周实验室旧址开展“复刻经典实验”活动,嘉峪关学校的孩子们则用橡皮泥制作有孔虫模型。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年均举办30余场“科普六进”活动,将深海探测、海水养殖等前沿科技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海洋所连续8年承办的中国科协海洋科学专题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提供与院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点亮了“海洋强国”的梦想。
在大众传播领域,海洋所构建了多层次的科普传播矩阵。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海洋沙漠变牧场”的生态修复成果,《加油!向未来》节目中的“可燃冰”实验引发全民科学热潮;《耕海探洋》等报告文学丛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项目,以文学笔触勾勒出科学家群像。自2021年以来,“耕海探洋”学风传承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荣誉纷至沓来,标志着海洋所的科学家精神传承工作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不断跃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洋所整合了20余项国家级资质平台,构建起“史料研究—载体建设—活动培育—数字传播”四位一体的科学家精神教育体系。这里不仅是科研攻关的创新前沿,更是精神传承的红色学堂。科学家精神的种子正通过实物陈列、场景体验和互动传播等多元化途径,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悄然萌发。